再看它会被响声吓跑的特征——这证明这种动物听力不会太差,于是很多无脊椎动物和爬行动物被排除在外。
第三,它害怕红色。像牛这样分辨不清红色的动物也会排除在外。
最后,如果它真的能够对人类造成威胁,那它应该是居住在山林中、体型不算太小的动物。如果是居住在平原地带,它早就被扩张农田的人类围剿光了,难以建立种群。而如果是老鼠这样的小型害兽,人们的通常应对的方法是直接扑杀,而不是驱赶。
不冬眠,听力不差,可以看到真实的红色,居住在山林间,体型不太小。几条标准下来,有一类动物的嫌疑最大——灵长类。确切地说,是古代中国各地山间的野生猴类或猿类。前者以猕猴为主,后者主要以长臂猿为主。虽然今天山林中灵长类动物已经难得一见,但从古代文学作品里 “猿声”、“沐猴”等词语的描述中推测,它们曾经有着相当广泛的分布。而这类动物,尤其是被当做怪物而需要驱逐的时候,在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一个共同的泛指名称——山魈。
《广异记·斑子》中记载:“山魈者,岭南所在有之,独足反踵,手足三歧。其牝者好施脂粉。於大树中做窠。” 《国语·鲁语下》注“夔一足,越人谓之山缫……富阳有之,人面猴身,能言。” 《永嘉记》中记载:“安国县有山鬼,形如人而一脚,仅长一尺许。好盗伐木人盐。”
独足和反踵反映了灵长类动物似人而肢体比例不“协调”的特征,“好施脂粉”则指的是猕猴粉红色的面部,“长一尺许”也和今天猕猴的体型基本相当。这些特征都表明山魈的原型确实是灵长类动物。
唐代段成式在《酉阳杂俎》中记载:“山萧,一名山臊……如鸠,青色,亦曰治乌。巢大如五斗器,饰以土垩,赤白相见,状如射侯。犯者能役虎害人,烧人庐舍,俗言山魈。”章炳麟《噀伧文》说得更是干脆:“毋作山魈,鼠窃狗偷。”这些都表明山魈是会危害人类的。
至于和爆竹的关系,更是有十分明确的纪录——南朝梁代宗懔的 《荆楚岁时记》中记载:“鸡鸣而起,先於庭前爆竹,以辟山臊恶鬼。”
在现代,山魈已经用来特指Mandrillus sphinx,这种大型灵长类动物原产于非洲,自古以来和中华文明产生交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因为这种非洲猴子狰狞的外貌,当年的动物学家因其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素养,将山魈这一有着中国特色的名字赋予了它。
于是,机缘巧合之下,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,噼里啪啦的鞭炮,吓跑的实际上是这样一位非洲朋友。
摘自 果壳网
本文刊发于大探秘2019年寒假合刊
微信编辑/带的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